[中国赞]九三阅兵即将举行,可令人意外的是,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,不是说装备,也不是说方队,而是邀请了“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参观”,因为中国的抗战,是全民族的抗战,有他们的功劳。但有人却看出,但其中有其他特别的含义...... (信源:中国航天报——重磅!阅兵安排,来了!) 2025年9月3日,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礼炮声即将为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拉开序幕。然而,海峡对岸的反应,却比预想的要复杂。 此次,大陆做出引人注目的决定:不让百岁老兵列队受阅,而是请他们上观礼台,以最尊贵客人身份见证曾浴血守护的山河。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吴泽棵少将强调,这场胜利是“全民族的抗战”,国民党军队发挥了“非常重要的作用”,这番话在台北引起很大反响。 一位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国军老兵,手抚着印有青天白日徽章的退伍证,看着电视喃喃自语:“他们记得。”抽屉里,还放着2015年大陆寄来的那份慰问金汇单。可是,这份跨越政治鸿沟的敬意,在台湾政坛掀起的却是一场关于历史与现实的交锋。 谁知,北京抛来的橄榄枝,在台北成了烫手山芋。大陆向昔日并肩抗日的国民党老兵发出观礼请柬,台北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立刻在媒体前反对,称“抗战是中华民国率领打赢的,大陆搞统战分化,老兵别中圈套”。 随后,民进党当局迅速宣布办自己的纪念活动,口号定为“反侵略、护家园”,绕开“抗日战争”和“日本侵略”。 这股回避历史的风气很快蔓延开来。台湾地区通讯传播机构要求,媒体报道大陆阅兵时必须标注“统战文宣”;电视台主播提到“抗日战争”时,甚至被要求加上“所谓”的前缀。 有网友在论坛讽刺:“民进党不是最爱讲‘转型正义’吗?怎么一碰到日本侵略史就集体转性了?” 这种“转性”在教育领域后果更深。当学校的老师询问当年日本为何投降,台下一片茫然。而课本里关于抗战的资料被删的面目全非。就连台湾当局举办的活动,也是乱七八糟。甚至当记者追问为何不展示抗日史料时,宣传官员甚至直接切断了麦克风。 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,是民进党清晰的政治算盘。为了巩固“抗中保台”的叙事,他们必须切断与大陆的历史连接,尤其要淡化那段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过去。 明明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,为什么台湾却极力的想要将这段历史给抹除呢?明明国民党才应是这段历史最理直气壮的继承者,却陷入深度窘迫。 朱立伦办公室会议室灯亮三晚,国民党总部未就大陆邀请公开表态,党内为此争吵。有人质问“抗战历史是根,不敢接?”反对者忧心“岛内氛围敏感,出头害老兵”。而这种犹豫早有先例。 夹在两股力量间的是曾为民族脊梁的老兵。他们曾因身份沉默,如今大陆的观礼席位是迟到却诚恳的认同。这种跨越政治的致敬能弥合历史伤口。英雄暮年,他们无需站方阵,静坐在观礼台就是永恒丰碑。 这份敬意与台北忠烈祠青苔斑驳的纪念碑形成对比,碑上刻着二十多万抗战阵亡将士名字,八成以上隶属国民革命军。每月有人偷偷放花,守护共同记忆。 “国民党抗日老兵”一词在北京发布会上被反复强调,其深意已超越仪式本身。它像世界宣告,在抵御外侮的民族大义下,所有为这个民族流血牺牲的人,终将殊途同归。在两岸关系看似前路迷茫之际,这一举动更像无声的宣言:民族大义,永远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共同基因。 八十年光阴流逝,英雄迟暮。但这一次,他们不必再挺直佝偻的脊梁,只需在天安门的晨光中静静凝望——看他们用青春和鲜血守护的土地,如今铁甲列阵、银鹰掠空,已是他们所愿的强盛模样。 历史或许留下了不同的伤疤,但对英雄的敬意,终将让所有中国人挺起相同的脊梁。忠实地记录和传承历史,不仅是对牺牲的告慰,也是弥合裂痕、凝聚民族的关键。 历史终究是一面镜子,抹去或扭曲它,并不会改变曾经的事实,只会让自己的面目在镜中变得模糊不清。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民族记忆,如何回应历史的呼唤,考验着每一个人。